女子肺功能壞死,現代醫療儀器“葉克膜”讓她死里逃生
小病不治,大病難醫。以前因為各種醫療條件不允許,小病常常被我們所忽視。如今智慧醫療和互聯網醫療的普及,我們已經更加注重健康管理,但是卻還是在很多時候并不知道危險已降臨經,將小病熬成了大病,下面這個就是最真實的案例。
原本以為只是一次普通的感冒,卻沒想到差點要了性命。26歲的小方(化名)多虧了“葉克膜”,才能在醫務人員的救治下“死里逃生”。當天,小方起床后覺得頭暈發熱,一測體溫39度多,原以為休息一下就好,但一直睡到傍晚卻還是高燒不停。于是,她到醫院打了退燒針,之后的連續兩天,小方都到醫院打了退燒針。
直到第三天晚上小方突感不適,才連夜緊急就就醫,醫生看過她的胸部X光片后,立即要求小方住院。小方的病情進展很快,由于病情加重,之后她被轉入醫院重癥監護室(ICU)。沒想到短短幾天,小方的肺功能就幾乎喪失,已經完全起不到氣體交換的作用,體內的二氧化碳排不出來,外界的氧氣也吸不進去。這種情況如果不立即改變,小方隨時很都可能死亡。
緊急情況下,醫院緊急調用“葉克膜”(英文縮寫ECMO),用這種儀器替代病人的肺。ECMO是一種人工心肺機,當患者的肺功能嚴重受損,對常規治療無效時,它可以承擔氣體交換任務,使肺處于休息狀態,為患者的康復爭取寶貴時間。
ECMO是體外膜肺氧合(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)的英文簡稱,它是代表一家醫院,甚至一個地區、一個國家的危重癥急救水平的一門技術。ECMO在臨床廣泛應用的歷史并不長,即使香港的ICU也僅僅是從5年前才開始應用于臨床治療,它可對需要外來輔助的呼吸和(或)循環功能不全的危重患者進行有效的呼吸循環支持。
但是,使用這一儀器救治病人,對醫護人員的操作和護理水平有很高的要求。ECMO的管路偶爾需要外科醫生的協助來連接到病人的體內,這一操作過程對麻醉醫生的水平要求也很高。所有的醫療操作,都在ICU病房內完成。病人的身上需要連接十幾根管子,包括胃管、氣管插管、動脈導管、ECMO插管等。
在護理小方的過程中,為了防止小方因為長期臥床而長壓瘡,護士要經常給小方翻身。但是,護士在給小方翻身時,又要確保小方全身上下十幾條管子一條也不能脫落,這既需要技術,也需要耐心。
小方進行ECMO治療一共9天時間,為其肺部感染治療爭取了寶貴時間。9天的時間里,小方沒有出現血栓,沒有發生并發癥,全身十幾條管路沒有任何一條脫落過,也沒發生感染和出血等問題,用醫生的話來說就是整個治療過程“超棒!”
小方的病情一天天好轉,脫離ECMO之后的第三天,她也脫掉了呼吸機,可以自主呼吸了,她的肺功能顯著恢復?,F在,已經出院的小方定期到醫院進行心臟康復鍛煉,已經能夠正常的生活。
而對于此次成功救治,醫院醫生表示,為了應對將來有類似重病人的救治需要,醫院已經著手采購ECMO,同時還將加強團隊醫護人員在這方面的培訓,以便更好地為病人服務。
我們試想一下,如果沒有ECMO的幫助,小方絕不可能那么順利的好起來。其實,這些先進的醫療設備的出現,不是一蹴而就的,全要得益于始終努力研發的醫療企業和團隊。現在有許多的醫療團隊,致力于醫療設備的研發,更有許多專注于健康物聯網醫療的創新企業,有些還圍繞“物聯網+云健康”,打造醫療、健康、服務一體化數據平臺,比如朗銳慧康。據悉,朗銳慧康目前已經打通了云健康服務全產業鏈,開創了健康物聯網及智慧醫療領域的新藍海。
小病不治拖成癌這個說法并不夸張,在小病小痛的時候,我們就應該及時就醫檢查身體,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調養,不能再釀成大錯了。
本文由朗銳慧康編輯整理(www.lrioh. com)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熱門資訊
- 2019年中國智慧醫療行業發展趨勢預測
- 可穿戴醫療設備助力智慧醫療高速發展
- 互聯網+醫療,讓就醫更智能。
- 火熱的AI+醫療背后,企業如何盈利?
- “互聯網+醫療”版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怎么...
- 可穿戴醫療設備在智能醫療領域發展前景巨大...
- 健康一體機,更好的服務于百姓。
- 智能可穿戴設備助力老年健康市場。
- 讓問題疫苗無所遁形 區塊鏈在醫藥追溯領域...
- 大數據對于傳統醫療模式的轉型升級
- 未來高端醫療器械將占據主要市場份額
- 中美貿易爭端再起 醫療器械行業影響分析
- 國內遠程醫療市場快速增長
- 當醫療遇上人工智能的無線想象
- 分級診療政策強力推動 醫療器械POCT高速發...
- 未來人工智能對中醫的發展影響
- 數據挖掘在醫學大數據研究中的應用
- 人工智能的興起為醫療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
- 縣域醫療崛起 建設獨立檢驗中心成為硬指標
- 人工智能和醫療的深度集合下的新趨勢